小说首页 > 军事 > 天幕:海外遍地银山金树,速抢 >第205章 大明的免死金牌还是有点用的205(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205章 大明的免死金牌还是有点用的205(2 / 2)

朱元璋当机立断,直接下令将丁斌扣押下来。</p>

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审问,定要将整个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不可。</p>

这一审,其实朱元璋最初的想法,或许只是杀掉一个丁斌,以此事来对李善长发出严重警告。</p>

毕竟,朱元璋内心深处并不真想将李善长处死。</p>

这个是有间接证据的。</p>

就在李善长被杀后的第二年,王国用上书替李善长辩解澄清。</p>

而且在上书中,他竟敢多次指责朱元璋的过错,几乎就要将“昏君”、“暴君”这样的帽子扣到朱元璋头上了。</p>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翻译一下的意思就是:“如今李善长已然离世,再说这些已经毫无意义,只希望陛下能以此为戒,警示未来。”</p>

可以想象,当王国用写下这段文字时,恐怕双手都在颤抖吧。</p>

甚至连史书记载都说,太祖见书,竟未罪。</p>

这实在令当时史官都震惊了。</p>

敢用这种教训的语气跟朱元璋说话,还没被下狱,属实是有点离奇了。</p>

如果朱元璋真心想要置李善长于死地,按照朱元璋的个性,王国用就算不死,也必然会遭受重罚。</p>

至少也会被贬谪官职。</p>

由此可知,朱元璋一开始是真不想杀李善长的。</p>

然而,朱元璋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次审讯竟然真的查出了大问题。</p>

话说这丁斌也是真不禁吓,胆子实在太小,心理素质极差。</p>

朱元璋稍微吓唬他一下,再一审问,他便吓得屁滚尿流,将自己所知晓之事全盘托出,还可能编造了一些。</p>

其中包括李善长先前与胡惟庸暗中谋划,还有李善长早知胡惟庸企图谋逆,甚至连李善长清楚胡惟庸打算勾结外族起兵反叛却故意隐瞒不报等内情,毫无保留地一一吐露。</p>

如此一来,任谁都无法再袒护李善长了。</p>

在此之前,朱元璋曾两度饶恕李善长,原因无他,都因为缺乏确凿证据。</p>

那种情况下,是否诛杀李善长,完全由朱元璋一人决定。</p>

然而此番不同,人证已然浮出水面。</p>

如果朱元璋依旧熟视无睹、放任自流,恐怕日后大明朝内不知会有多少人起心动念造反称王。</p>

因此,李善长之死纯属咎由自取,丝毫不值得同情!</p>

倘若他往昔行事能稍加谨慎些,凭借朱元璋对他的眷顾,那真只要说一句,就能救下丁斌一命,后续诸多麻烦自然也无从谈起。</p>

亦或他当初对丁斌置之不理,那么丁斌至多不过遭受流放之刑,那些乌七八糟的破事压根儿不会发生。</p>

嗯,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在朱元璋最后决定要不要杀李善长的时候。</p>

钦天监跑了出来,说天有灾星现世,这是奔着皇帝您来的,您要想破局的话,得杀个大臣才能破。</p>

然后朱元璋就把李善长砍了。</p>

这个不是野史,这就是正史记载的,也是后面王国用,拿来说老朱的一个重要论点。</p>

不过这也很可能是朱元璋自导自演的。</p>

另外,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免死铁卷是假的,是没用的,那今天就得辟谣一下了。</p>

李善长的免死铁卷是用上了的。</p>

李善长自己免死两次,但是谋反不可用,这是写明白了的,所以李善长自己的确实没用上。</p>

可后代免死一次,这个可是用上了的。</p>

李善长说是全家灭族,但他儿子李祺就没死。</p>

当然,这可能跟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有点关系。】</p>

........</p>

网友【弹幕】:“所以,李善长到底是反没反?”</p>

网友【回复】:“大概率没反,要是真反了话,应该也没人敢给他洗吧。”</p>

网友【弹幕】:“造什么反?事实上,李善长的罪名原本就并非造反。</p>

正史明确记载着:“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p>

归根结底,李善长顶多算是个知情不报之人罢了。</p>

甚至连这种情况是否属实都难以确定,极有可能是遭人污蔑所致。</p>

要知道,李善长已然贵为皇亲国戚,官位更是登峰造极。</p>

若说他自行谋逆,兴许还能解释成他觊觎皇位。</p>

但若说他支持胡惟庸造反,这又是出于何种目的呢?</p>

莫非胡惟庸造反成功后,会将皇位拱手相让予他吗?</p>

显然这不太现实。倘若李善长当真支持胡惟庸谋反,那么即便胡惟庸最终得逞。</p>

胡惟庸所做的头一件事恐怕也是除掉李善长。</p>

毕竟像李善长这般两面三刀、居心叵测之人留在身旁,任谁都会感到如坐针毡吧!”</p>

网友【弹幕】:“若是这样看的话,李善长确实是有点不知好歹了。</p>

其他的不说,就朱元璋放过他弟弟的那次,就已经是明着告诉他,这次算是饶你一次,以后要收敛,结果李善长那是真不知道收敛啊!”</p>

网友【弹幕】:“不是,这王国用谁啊!什么背景,这么骂朱元璋,都能不被砍?”</p>

..........</p>

明太祖朱元璋:“咱算是知道咱这好杀的名头是怎么来的了。”</p>

唐太宗李世民:“难道是后人诬陷你了?”</p>

明太祖朱元璋:“那倒不是,说的基本属实,甚至还说的有点少了,当时受李善长牵连的,还有七八个候,算上他们的家人,得有几百人了。</p>

若是整个胡惟庸案算下来,所有受牵连的,得有几万人了。”</p>

隋炀帝杨广:“一个案子几万人?你才是真暴君啊!”</p>

汉高祖刘邦:“后人瞎眼了,拿朕和你比?你杀的也太多了吧,一个案子几万人?”</p>

明太祖朱元璋:“多是牵连,不是杀的,多数还是判刑,不是死罪。</p>

再说了,案子虽然是一个案子,可这案子主犯都死十多年了,还能冒出从犯党羽,咱也没想到。”</p>

汉高祖刘邦:“你哪里是没想到啊!你不就是想借着这个案子清理朝野嘛。</p>

怎么,你老婆也和你争权了?</p>

这种事情你要分细一点嘛。</p>

你要是把胡惟庸案,分化成几十个案子。</p>

那每个案子也就涉及几十上百人,名声不就好听多了。</p>

哪里有你这样的,一个案子涉及几万人。</p>

这样的话,你不是暴君,谁是暴君?”</p>

明太祖朱元璋:“受教了受教了,不过咱妹子可没跟咱争权,咱倒是想要咱妹子和咱争权啊!”</p>

汉高祖刘邦:“真遇到了,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